电子对抗:现代战争的“隐形战场”, 数字化、智能化驱动行业新增长

发布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一、电子对抗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电子对抗,是敌对双方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电子措施和行动。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电子侦察:提供情报支援的各种电子对抗行动,包括搜索、截获、定位、识别与分析敌方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信号,其目的是为己方实施其他作战行动如威胁告警、目标截获等提供所需的电子对抗信息,是实施其他电子对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电子干扰:为削弱或者破坏敌方电子设备效能而采取的电波扰乱措施。

电子防御:在敌方实施电子对抗的情况下,为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和系统发挥效能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作为国防建设中的重中之重,2020年10月,电磁空间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修订草案)》重大安全防卫领域。就此,我国空间监视技术领域开创者陈鲸院士评述:电磁空间安全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没有制电磁权,就谈不上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和制信息权,电磁空间的优势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电子对抗装备技术正朝着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方向迭代发展

雷达、通信、磁、光电和水声电子对抗技术是信息化战争中广义电子对抗技术的主要形式。因此根据技术类型划分,广义的电子对抗可以被分为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光电对抗和声学对抗等。其中,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的频率范围通常在3MHz~300GHz,这是雷达、通信、导航等设备工作的主要频段;光电对抗的频率范围在300GHz以上,包括红外、可见光和激光等;声学对抗则主要用于水下信息对抗,包括次声波至超声波,是声呐、水下导航定位设备工作的主要频段。

电子对抗装备正在向实现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的历程转变,技术变革较为显著的是天线系统(硬件层面)和信号处理系统(软件层面)的迭代。数字化和软件化的实施推动电子对抗装备的系统变得更为简单,这一体制下,设备由数字阵列模块和信号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雷达/通信电子战系统一体化设计也成为可能。

1、天线系统逐步实现电磁信号数字化处理能力

数字阵列天线系统以其灵活的工作方式、卓越的抗干扰性能和超角分辨性能,使得电子对抗装备的系统架构变得非常简单,为电子对抗装备的可制造性和可使用性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设备制造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了整体性能水平。

未来,随着电子对抗装备朝着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数字阵列天线系统或将在地基防控反导、多功能机载预警、舰载综合电子系统等诸多军用领域,以及数字气象、数字空中交通管制等高端民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应用。

2、信号处理系统提升动态智能化能力

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未来电子对抗系统发展的另一大显著趋势,即电子对抗装备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关键点在于智能化信号处理系统应具备核心软件算法系统和集成电路硬件支持。随着电子对抗装备逐步构建起一套具备电子对抗知识库、知识图谱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其将形成“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自主生成”、“威胁目标分级体制生成”、“感知资源管控”等诸多能力。

3、雷达/通信综合电子对抗系统一体化设计已提上日程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一体化电子对抗系统作为现代战争的杀手锏,至今已发展到第4代:第1代为分立式系统,是一体化发展的原始阶段;第2代为组合式系统,是一体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目前仍广为应用的系统;第3代为综合式系统,在单平台上实现功能的综合化和一体化,典型产品有美国海军的AN/SLQ-32(V)电子对抗系统等;第4代为先进一体化系统,以美国“宝石台”计划为代表,统一电子网络,传感器系统一体化,系统向多平台综合发展。

综上,现代战争中,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作战对象采用的新技术、新战法促使信息化战场的电子对抗系统以更开放的架构嵌入智能化和协同化处理技术。在电磁频谱战等新型作战概念的推动下,当前电子对抗已处于重要转型发展期,并朝着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电子对抗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电子对抗装备包括硬件装备和集成系统,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军用领域,应用的场景涵盖了海陆空天领域。据统计,2022-2024年间,全国电子对抗训练集成系统市场规模分别占7.62%、8.71%和9.03%。2022-2024年全国多频域智能电子对抗训练集成系统市场规模约占电子对抗训练集成系统的12.31%、11.57%和11.58%。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认知电子战、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电子对抗装备将向智能化、自适应、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Copyright @ 20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