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球鞋NBA赛场被"踩爆" 导致股价1天蒸发13亿美元

2019-02-25 14:47:25     来源:中国经营网

  耐克尴尬了!NBA准状元一脚下去,球鞋对半裂开!一天蒸发13亿美元…

  在美国东部时间上周三(2月20日)晚间进行的一场NCAA焦点战中,今年NBA选秀状元热门、杜克大学的当家球星锡安·威廉姆森(Zion Williamson)在开场的第一次进攻中,持球转身时不慎滑倒,直接“踩爆”了脚下的NIKE PG 2.5球鞋,这也导致他受伤离场。

  据悉,“爆鞋事件”直接导致耐克的股价在美股上周四(21日)收盘时收跌1.05%,市值蒸发了超过13亿美元。耐克公司表示已经对此事件展开了调查。

“爆鞋”事件后,耐克股价跳水(图片来源:雅虎财经) “爆鞋”事件后,耐克股价跳水(图片来源:雅虎财经)

  NBA准状元一脚下去 耐克13亿美元没了

  在体育氛围格外浓厚的美国大学校园中,耐克的品牌知名度几乎完全建立在为运动员设计出一流的球鞋和队服上。在杜克与北卡的比赛中,锡安·威廉姆森穿的耐克鞋在他上场后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就被踩爆了,这对几乎已经成为了篮球代名词的耐克来说毫无疑问是个非常尴尬的时刻。耐克的品牌形象也因此受到打击。

  据了解,“爆鞋事件”之后,Nike股价应声下跌超过1%,这也意味着因为这次突发事件,Nike市值蒸发超过13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篮球鞋市场一年的销售总额。

  CNN报道中称,之所以耐克的市值会一度蒸发超10亿美元,是因为锡安·威廉姆森被认为是今年NBA选秀的头号大热门,也是当前NBA头号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十多年前从高中进入选秀大会以来最热门的新秀。

  此外,这场备受瞩目的焦点之战也是一场全美直播的赛事,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内的知名人士前往现场观看。赛前,这场焦点战最便宜的票价第一度被黄牛炒到2500美元,接近”美国春晚“超级碗的水平,而两队的教练年薪加起来更是达到1100万美元。

  耐克被网友疯狂吐槽

  引爆这场连锁反应的这双PG2.5篮球鞋,是NBA球星保罗·乔治的一款签名鞋,于2018年夏季推出,在耐克的网站上售价95美元至105美元,属于耐克众多系列签名鞋中的一款,并非普通的耐克球鞋,这加剧了人们对耐克球鞋质量的质疑。耐克在社交媒体上立即成为众多网友调侃的对象。

外国网友:现在的耐克使从前的耐克蒙羞!

  外国网友:现在的耐克使从前的耐克蒙羞!

中国网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耐克降价吧!

  中国网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耐克降价吧!

“踩爆”球鞋事件 早有先例

  “踩爆”球鞋事件 早有先例  

  耐克在比赛结束后曾发布声明,称:“我们对此事高度关注,也希望锡安能早日康复。我们一直都把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表现放在首位,但这只是一起孤立事件,我们也正在找问题出在哪了。”

  尽管耐克说这只是一起孤立事件,但球员在场上把鞋“穿爆”这事早有先例,而耐克也也是多次“中招”。

  2014年,在马刺与活塞的比赛中,吉诺比利在防守时左脚脚下打滑,将脚上的Nike Air Max Closer IV直接撑破了,导致的脚直接从鞋帮的裂缝里钻了出来。

  2016年,在魔术与76人的比赛中,阿隆·戈登完成了一记空接暴扣,落地后才发现自己脚下的Nike hyperrev 2016已经裂开了。

  除此之外,托尼·罗滕的AJ 10代和尼克杨的Nike Air Zoom Generation也曾遇到过鞋底和鞋面完全分离的尴尬场景……

  分析师:“爆鞋”事故不会给耐克带来很大影响

  虽然“爆鞋”事件让耐克股价大跌,不过,截至上周五收盘,耐克股价又上涨0.96%,收复了“失地”。有分析师表示:“这虽让耐克感到尴尬,却不会对其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

  据腾讯证券报道,投行Needham的分析师里克-帕特尔(Rick Patel)认为:“耐克的大多数销售额都来自于生活方式或时尚产品(其中包括乔丹球鞋),我们认为这部分业务不太可能受损,因为其受众并非真正的篮球运动员。”

  华尔街投行奥本海默(Oppenheimer)的分析师布莱恩-内格尔(Brian Nagel)认为:“耐克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向善于在核心客户面前保护和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即便是在明显恐慌的时刻也是如此。”此外,许多华尔街人士也都表示,如果耐克能够很好地控制形势,那么这一事件对该公司股价的影响很可能将是有限的。

  据了解,耐克目前的市值为1321亿美元,该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已经累计上涨了25%,自今年年初以来则上涨了13%以上。相比之下,耐克竞争对手Under Armour(NYSE:UAA)的市值为96亿美元,其股价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累计上涨了25%,自今年年初以来则上涨了21%。

责任编辑:霍琦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