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还有很大空间

2019-02-28 09:05:11     来源:海外网

毕业_副本.jpg

资料图:大学生毕业照(图据中新网)

“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在教育部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

面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这一本应人人乐见的数据,却有一些网友发出了不同声音,认为社会上接近一半的人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生岂不是越来越不值钱?

截图_副本.jpg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诚然,有部分网友对大学学历贬值的焦虑源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这样的关切应该作为鞭策高等院校提升教学水平,争创世界一流的动力。但是,借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而质疑高等教育普及化方向,这样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罗特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定义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国家发展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人力资源的优化供给会起到决定性作用。197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首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的国家,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此后,加拿大、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等国相继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16年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超过60个。

在中国,1978年恢复高考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7%,起点很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到2003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突破,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这一数据,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奔向普及化目标更进一步的向好态势。

但放眼世界,中国在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方面仍有很大空间。韩国、美国等都已达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0%以上的水准,进入了高度教育深度普及化的阶段。面对教育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有必要通过加大投入以及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优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方向发展。

因此,与其争论“要不要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李立国表示,不少发达国家在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出现了高等教育形态的变化,高校的办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分层分类。一部分高校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较为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以科研为主的教学模式;另一部分高校则将硕士研究生作为培养主体,面向社会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成为人才供给的一支有生力量。未来,中国有必要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构建起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值得欣喜的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的助推之下,全新的教育格局已经萌芽。现如今,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等教学形式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稀缺资源,接受高等教育变成了人们的基本权利,教育终身化也成为大势所趋。李立国表示,这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将受惠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美国等教育强国,接受高等教育不再单单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更多人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接受再教育或在职教育,选择与职业生涯更相关的学科不断进行深造。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应在在校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令高等教育拓展更大的空间。

当下,中国已经确立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这一成绩还远远不足以自满,让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让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每个行业,从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人民日报海外网 吴正丹)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吴正丹、毛莉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