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要讲求精准化

2019-03-19 10:24:21     来源:法制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要讲求精准化,即建立以需求和获得感为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护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发展城乡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家庭养老,以低投入解决90%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 本报记者张维

  老有所养的问题,是近年来全国两会上不可或缺的话题。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4亿,达总人口20%以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我国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社区养老,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中最为重要的方式。“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对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弥补家庭养老不足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便利化。发展城乡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家庭养老,以低投入解决90%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社区养老在解决中国的老有所养问题上的确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李永萍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愿进入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养老。一是因为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普遍收费较高,超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承担能力。二是农村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老年人长期在此生活,他们早已习惯自由、温情的村庄生活空间,因此不愿进入养老机构“被人管束”。三是在大多数农民看来,养老仍主要是儿女的事,去机构养老会被认为是儿子不孝或家庭关系不好。这就决定了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还是应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下功夫。

  社区养老,也是相关政策所明确支持的: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箭鹿集团毛纺织造车间三班值班长高苏娟认为,针对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仍是短板

  社区养老虽被委以重任,但其目前也恰恰是养老服务中的一个短板。

  石文先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服务供需结构错位的问题。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提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要讲求精准化,即建立以需求和获得感为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护模式,精准识别不同养老人群、精准供给养老服务、精准管理服务过程。

  医养资源结合不够在石文先看来也是一个问题。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需求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有: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缺少专业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老年人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据了解,即便在上海,具有医疗照护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也处于紧缺状态。去年开始,外来从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可享受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培训考试费用全免。钟点工们很现实:免费拿证绝对不能错过,相当于多一条谋生出路,至于做不做养老照护、能不能做好暂且另当别论。这让刘艳很担心:从事涉老医疗照护的人员紧缺,但是准入门槛过低会带来负面效果。

  石文先认为,政策扶持力度依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购买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服务设施不足,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无缝对接。

  完善基本养老制度

  为切实解决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质量和社会获得感,石文先建议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位,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平衡地区间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同时,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性。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精准分类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服务内容标准化,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石文先还提出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刘艳建议,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加快制定相关养老服务质量标准,鼓励社会各方探索建立相应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加快研发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管理及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形成数据库,支持对养老服务进行大数据分析;建设养老服务信用评价系统,收集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基础和信用信息,并与其他信用系统互联互通。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