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大放异彩的暮年之光(图)

2019-07-20 04:02:18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 石鹏 谢鑫 陈孝

    日出江花红胜火,那么日落呢?夕阳无限好,不过后面还有一句“只是近黄昏”。相对于充满朝气的日出,诗人们对即将落幕的日落貌似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不光是诗人,我们也是如此。面对26岁称霸天下的项羽,我们会说年轻人前途无量。面对54岁称帝的刘邦,却有人嗤之以鼻。对于时间,我们似乎有一种偏见,能容忍年少时的轻狂,对老年人却缺乏耐心。既然我们能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何不能做到不以时间论英雄呢?项羽有项羽的传奇,刘邦也有刘邦的故事。年少有为固然精彩,老有所为也有别样风光。

    青岚农夫

    老市长带领乡民振兴乡村

    “老啦,不中用啦!”这是不少中老年朋友经常说的口头禅。

    其实,“老有所为”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大有作为”者。南昌市老市长李豆罗就是这样一位“老有所为”且“大有作为”者。2010年退休后,他携贤妻回到阔别已久的进贤西湖李家,带领乡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中,将曾经“有就收,泳投钡摹巴烨稹保蛟斐闪巳糜问痉洞搴椭泄腋4濉

    虽处夕阳却大放异彩,深受群众爱戴的老市长李豆罗,堪称老有所为的典范。

李豆罗

    只要想作为 年龄不是大问题

    说起自己退休不退志,带领乡亲建设新农村的初衷,老市长说,他永远记得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经典论述――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老市长坦言,他做不了高尚的人,但可以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领导干部,我按规定年龄退休,但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初心不改,可以永远冲在一线。我为什么不能发挥余热,尽我所能管理好一个山野小村?”老市长说,年龄不是大问题,人生永远没有太迟,只要想有所作为,任何时候都可以。

    刘邦40岁之前一无所有,之后奋发图强,54岁时打败项羽,登皇帝位;黄忠,64岁时才开始崭露头角,征战益州,勇冠三军,72岁时,定军山之战中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升为征西将军;姜子牙,80岁遇文王才开启事业之春……

    事实证明,很多老人是可以有作为,甚至有大作为的。因为,他们有经验,有精力,有人缘,是名副其实“三有”老人。

    退休不退志 建设中国幸福村

    老市长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无论官有多大,不论你走多远,不管你挣多少钱,总是要叶落归根的。”20多岁离开西湖李家,从乡镇党委书记一直干到南昌市市长。2010年1月,李豆罗以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做完最后一场报告后,就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带领当地村民建设美丽家乡。

    40多年的官员生涯,老市长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种菜打粮,样样农活都会干。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此,老市长风趣地说,他现在就像个“老乞丐”,而且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看人讨钱,忧拚耍星蟾桑忧咕⒏伞

    9年来,按照“先村容,后文化,再产业”的步骤一步步推进,西湖李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忠信、礼义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敬老爱幼、文明礼让、邻里和睦蔚然成风;以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如今,走进西湖李家,游客看到的是马头墙巍耸、红石路蜿蜒,路旁、山冈、塘畔、湖滩,处处绿树成荫。村民享受到的是经济增收、农业增效、村庄发展。

    在青岚湖畔沉寂600多年的西湖李家,在老市长的“老有所为”下,成了美名远扬的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村和中国幸福村,引得诸省一些干部常来考察学习经验。

    莫道桑榆晚 老树春深更著花

    老马识途身稳健,无需扬鞭自奋蹄。老市长虽年已古稀,但志向不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为群众谋福祉为己任。

    让老市长欣慰的是,不仅村容村貌美了,民风也更加淳朴了。村里只有上大学的,没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帮助的,没有打架闹事的;只有尊老爱幼的,没有不认爹娘的。但是,西湖李家的建设尚未扫尾,管理还没开头,产业没摸到头。为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老市长还在“老有所为”的征程上继续努力着。

    在老市长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老年人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老年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社会包袱,相反,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只要肯奉献、愿行动,就能干事,干成事。“‘老’只是身体上的迟暮,心态可以一直年轻。”老市长如是说。

    莫道桑榆晚,老树春深更著花。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要让更多的老人,变“老无所谓”为“老有所为”,不仅离不开老人们的主动奉献,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 实习生谢鑫

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张婷

    土木工程师

    在琴弦上延续工匠精神

    陈丽娟今年66岁,是一名土木设计工程师,曾参与过滕王阁、南昌地铁站点等设计。19岁来到南昌,她将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

陈丽娟

    一笔一画 锻造工匠精神

    经常有人向陈丽娟请教,作为工程师怎样才能成功。陈丽娟坦言:“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陈丽娟说,“记得以前没有电脑,我都是一笔一画把图纸‘干’出来的。”陈丽娟告诉记者,也正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严谨对待每一个工程,才练就一身真功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返聘七年 发挥余热

    55岁时,陈丽娟打算从岗位上退休。单位领导希望她留用,这一留就是七年。即使人们都尊敬地称她为“陈工”,陈丽娟依然如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每次拿到工程时,我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陈丽娟说,尤其是参与南昌地铁站点的建设,因为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地下工程,没有经验,为此她深入考察调研,远赴上海学习请教。年近六旬的陈丽娟,依然如年轻人一般,不断学习,永不止步。

    除了自身不断学习,陈丽娟还给年轻人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只要年轻人想学,我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他们。”陈丽娟感慨,任何行业都需要新鲜的血液,培养和教导年轻人也是老一辈的责任与义务。

    退休三年 “筝”当回事

    63岁时,陈丽娟如愿退休。从高强度的工作一下子回到清闲的家庭生活时,陈丽娟直言,那段时间很迷茫,才60出头而已,未来还有那么多日子,却不知道该怎么过。经朋友介绍,陈丽娟报名参加了南昌市老年大学古筝班,学习古筝。由于大半辈子都在与工程打交道,这突然之间学习古筝,陈丽娟直言,刚开始连古筝都分不清。就是如此高龄加之零基础,三年的学习,陈丽娟硬是把古筝学得有模有样。“我是真的把古筝当一门正经的事情,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训练,经常半夜还和古筝老师谈论琴法。”陈丽娟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琴谱,密密麻麻全是笔记。老年大学的古筝教师都赞叹道:“古筝非常难学,陈丽娟是我们古筝班年纪最大的。她能把古筝学得这么好,真的是天道酬勤。”图纸上的一笔一画是不会再有了,琴弦上的一勾一抹还在延续,是老有所为生命的延续,更是工匠精神的延续。陈丽娟将工程上的工匠精神延续到了琴艺上。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陈孝

    田园老妪

    76岁靠种菜自给自足

    刘茂娇今年76岁,江西九江人。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身在农村,长在农村,从没有离开过她的家乡。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老太太,依然有其闪光点,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刘茂娇

    独居却很自在

    年轻时感染疾病,茂娇婆婆的左眼瞎了,鼻子也闻不到气味,这对她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茂娇婆婆依然很开朗,“虽然瞎了一只眼,但是我还有另一只眼睛是好的。”茂娇婆婆告诉记者,自己出行上不会有任何问题,不用担心。记者采访时发现,茂娇婆婆是一个独居老人,一幢空荡荡的楼房,只有她一个老人家。由于小孙子在城里上学,因此全家除了茂娇婆婆,都搬进城里去了。全家人都希望她也一同搬过去,但是茂娇婆婆却拒绝。

    “在城里不自在,邻居都不认识。还是乡下好,住了大半辈子了,舍不得走。”茂娇婆婆说,虽然只有自己一个人住,每天去乡里邻居家到处走走坐坐,也很好。

    76岁每天种菜

    由于没有退休金,记者对茂娇婆婆的生活质量很是担忧。“足够了,我还在菜园里种菜呢,虽然不多,但是够吃了。”茂娇婆婆热情地递上新鲜的西瓜。76岁的高龄,茂娇婆婆几乎每天都要扛着锄头去菜园种菜。记者跟随茂娇婆婆去菜园发现,周边一些田地已经荒芜,长满了野草,但是茂娇婆婆的这块菜地,就好像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特别显眼。面对这么多荒地,茂娇婆婆颇为感慨:“现在农村人种地的少,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我只知道这块地是我们家的,种了几十年了,还要种下去。”其实茂娇婆婆随时可以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许是这种坚韧让她一直坚持下去。

    帮助困难邻居

    除了满足自给自足之外,茂娇婆婆经常把自己种的菜送给邻里邻居。“有些老人很可怜,生了病,家里又穷。我去看望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一些菜。”茂娇婆婆告诉记者,别人有难处就主动帮助,等到自己有难处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帮助你。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但是平凡老人一点一滴的小作为依然值得尊敬。作为只是表象,关键在于通过表象看到内在,那就是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陈孝

    一点・建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天色已晚,天上的晚霞依然很美丽,很多老年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黄昏人生依然可以很美丽。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其各自精彩之处,破晓时曙光在望,日中时骄阳似火,黄昏时暮色苍茫。老了是衰退但更是转型,老了也可以有所作为,老了也应该有所作为。

    老年人怎样做到老有所为

    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于很多在各自行业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学者来说,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不仅不会放松,反而会将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学术当中。历史上在晚年完成伟大成就的人数不胜数。

    二、学无止境。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其中有的选择参加老年大学,有的选择参加社会各种社团组织。一方面通过学习,完成小时候的梦想与愿望,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传授给社会上更多的人。

    三、做公益,传美德。有些老年人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贡献,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充实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还有些老年人选择居家安闲养老,将社会美德言传身教给身边的晚辈。

    老年人也应该有所不为

    首先,不倚老卖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一辈丰富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未必适用于今天的社会。

    其次,不贪婪。在很多行业里,很多老年人虽然退休了,但依然贪恋职位上的权力,如此造成晚节不保的人不在少数。

    最后,量力而行。老年人毕竟已经年事已高了,体力、智力都会衰退。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去追求一些漫无边际的事情,最终换来的只是一番徒劳。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