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飞行千日 完成三大突破“光荣退休”

2019-07-20 14:37:0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赵竹青)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在轨运行了1036天。今天,它结束了忙碌的工作生涯,光荣“退休”。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天宫二号受控再入任务的圆满完成,为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力助推中国迈入空间站时代。”

货运系统,准备好了!

“货物运输系统是建造空间站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基本具有将来建造空间站使用的条件了。”周建平说。

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是天宫二号实验室设计之初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天宫二号在天宫一号的基础上改装研制而成。特别为了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的需要,天宫二号对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首次与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5天后,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在接下来的5个月内,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进行了绕飞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第三次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通过三次试验验证,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推进剂在轨补加,全面突破和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系统性能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后续空间站阶段的推进剂补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建成“货物运输系统”外,天宫二号还考核了空间站建造中许多关键的技术。“比如空间实验室四次任务,交会对接就是在将来空间站轨道高度上进行的,在393,接近400公里轨道进行交会对接、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和在轨维修,这些关键技术都是建造空间站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周建平说。

航天员长驻,实现了!

天宫二号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飞行了33天,这33天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通过这次飞行,我国对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健康状态以及整个系统的维护、支持、保障等一系列技术都得到了验证,也为后续空间站进行更长时间的飞行奠定了基础。

在太空期间,两位航天员不仅要做各项实验,还结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展了科普活动,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期间,科普工作一直在持续。航天员在轨的时候,一边做试验,一边拍摄视频、图片等资料,还专门为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在他们“回家”的前一天上线播出。课堂的主题是“太空一日”,虚拟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上完整的一天,讲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此外,天宫二号搭载的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3个实验项目: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也成为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的鲜活科普素材。

科学实验,突破了!

作为“空间实验室”的“本职工作”,天宫二号共执行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一些技术试验。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在轨正常运行近3年来,在空间基础物理学、地球科学观测、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其中,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是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的冷原子钟,根据在轨测试结果推算冷原子钟日稳定度达到7.2E-1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欧联合研制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POLAR)作为国际首台宽视场、高效率的专用宇宙伽马射线暴偏振探测仪器,成功探测到55个宇宙伽玛暴事例,为国际伽玛暴联合探测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探测能力与国际天文卫星相当。

在天宫二号上,搭载有一个温度适宜、光照可控的迷你培养箱。以往的太空植物培养实验周期都不超过20天,只能展开幼苗阶段的实验,而这次是我国首次在空间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过程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

周建平说,天宫二号取得的许多成果都是国际前沿的。“这代表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应用的新阶段,为空间站将来有人参与的实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今,随着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工程也将全面展开,中国也由此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责编:牛镛、吕骞)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