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先行者“尝鲜”区块链技术

2019-09-06 07:18:11     来源:汽车之家

  未来的汽车市场将呈现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景象,市场一体化程度更高,用户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而面对汽车行业的骤然变革,区块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区块链已经成为了最火的词汇之一,但它依然像神秘人一样,让人雾里看花。究竟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益处?现在谈论区块链是否为时过早或足够乐观?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

  60秒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点,它将有助于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还能保证信息访问和透明度,从而增强企业、消费者乃至车辆间的信任与协作。

  到2021年,区块链将成为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力量。博世、采埃孚、大陆作为零部件企业的排头兵已在区块链领域布局,如汽车电子钱包、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

  区块链能借助安全的数据来帮助用户实现个性化出行,简化租赁流程,赋予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共享”。

  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单靠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宗旨还远远不够,要警惕一些资本企业借技术名义和噱头来进行炒作。

  ■释放汽车+区块链的潜力

  在正式解读何为区块链技术之前,先来了解一个最新案例。据了解,在即将开幕的2019法兰克福国际汽车(乘用车)博览会(IAA 2019)上,大陆集团将以“联网停车”为例,展示未来驾驶员如何利用车辆在道路交通中收集而来的数据实现“边开车边赚钱”,而这正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之上所搭建的一个数据货币化平台。

  如何“边开车边赚钱”?直白地说,就是驾驶员在路上通过自己车辆生成的数据获得虚拟货币,同时汽车制造商也能够更容易且合法地访问与服务相关的客户数据,反过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以优化服务。

  “边开车边赚钱”的原则可帮助增加汽车制造商后端系统的数据量,推动数据交易。此类数据只有在驾驶员事先同意下才能传输给第三方,从而能够改善停车服务等各类服务,同时也能确保安全性。驾驶员在共享数据过程中获得的虚拟货币可以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奖励。

  是不是听起来挺有意思?实际上,在我们的用车生活场景中,区块链将会发挥大作用。

  眼下,自动驾驶汽车、全新的出行业务模式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将颠覆整个汽车行业,而区块链技术因自身的优势特点将有助于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还能保证信息访问和透明度,从而增强企业、消费者乃至车辆间的信任与协作。

  过去合约的谈判、起草、签署、执行和跟踪是相互分离的,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区块链可为客户定制智能合约,结合物联网、AI技术将车辆网络连接,一旦汽车发生事故,自动采集证据判定相关责任,只要触发智能合约理赔条件,无需投保人申请,也无需保险公司批准,保单自动理赔,支付理赔金额。智能合约也可以指定车主修车地点,避开投保人自行选择昂贵的维修厂,合理控制理赔费用的支出。

  据悉,2018年5月,MOBI(Mobility Open Blockchain Initiative)联盟组建,旨在研究区块链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该联盟的合作商包括汽车制造巨头宝马、福特、通用汽车和雷诺,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采埃孚和博世。

  ■零部件排头兵“押宝”智能合约

  现阶段,区块链在汽车行业中最知名的应用是智能合约。据了解,智能合约这个概念启发于自动售货机,达成智能合约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货币参与,资产必须数字化。设想一下,将汽车进行数字化,只有通过持有公钥密码的人才能打开,是不是为用户资产的安全性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呢?

  眼下,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相关问题。

  除了前面提到的大陆集团,事实上,采埃孚是最先参与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移动应用的汽车行业供应商之一。其研发的汽车电子钱包(Car eWallet)还能切切实实解决驾驶员的一些行车焦虑问题,如加油站、充电站、停车场排队支付。这款电子钱包使汽车成为终端支付,大大方便我们的出行。

  具体而言,这款电子钱包可以使车辆与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机器互动,它也可以让车辆自行进行小额金融交易,交易范围涵盖诸如停车费、高速公路通行费、路桥费或电动汽车充电费的支付。随着高度自动化汽车甚至自动驾驶汽车的问世,这一应用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采埃孚全球创新中心和数字化改革副总裁Arwed Niestroj曾表示:“采埃孚不断致力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使之更高效便捷。在公司加入MOBI联盟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为未来的自动化的交通运输开发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两家零部件企业外,博世也正在与能源供应商EnBW合作开发一款使用区块链技术改进电动车充电过程的产品原型。产品理念是根据客户需要,简化和定制整个充电过程,支持客户灵活选择、预约和支付其所需的充电服务。例如,充电设施运营商可以通过结合博世为车辆开发的软件与智能充电站管理软件,为客户提供透明的定价模型,并提供多种实时备选方案。可以说,整个从预订到支付交易的过程完全是全自动的区块链操作。此外,该服务还可将用户的偏好考虑在内。例如,有小孩、喜欢喝咖啡的用户可以选择附近有游乐场和咖啡馆的充电站。目前,博世正在对该新系统进行首批测试。

  此外,博世还与西门子联合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在未来,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解决停车难问题。车辆将直接与附近的停车场实现通讯,议定最佳交易条件。一旦车辆到达所选停车场入口,门禁处将自动识别该车辆并随即启动栏杆,驾驶员无需从自动售票机取走停车票。目前,两家公司已分别在博世雷宁根研发中心以及西门子慕尼黑总部安装了这款应用原型。

  博世工程与商业解决方案私人高级副总裁Sri Krishnan V曾表示,到2021年各种行业的区块链分类帐技术就会成为主流。区块链的采用速度远远超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其他技术,因为已经实现了高计算能力和快速互联网连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充满期待,感到格外兴奋呢?事实上,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听起来很酷炫,但它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协作体系的建立与逐渐趋于成熟,才能一步步推动智能合约的不断发展,大规模范围内实现成功落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打通汽车制造与供应链的任督二脉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设计、生产、分销、市场营销、销售、金融和车辆服务等多个环节,参与方不仅包括汽车厂商、汽车贸易商,还涉及到政府和第三方物流组织等众多机构。同时,汽车供应链企业运作处于孤岛状态,信息不流通,出现了零碎化、复杂化、地理分散化等问题,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制造一辆汽车需要上万个零部件,其中大部分零部件由外包供应商提供,供应商数量巨大又分布在全球各地,信息透明度很低,摩擦成本高昂,如何确保供应商严格按照要求生产合格零部件,如何协调各级供应商及物流公司确保零部件按时交付,一直是制造商面临的难题。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汽车制造和供应链中,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材料、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组合装配、上市销售等全流程就会以区块链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信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对问题零部件进行精准追溯确认,使得产品信息高效准确存储与溯源得以实现,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问责方面,吉利旗下沃尔沃汽车做了一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情,其已生产出第一辆使用区块链标绘再生钴的汽车。8月2日,沃尔沃宣布已经完成首个在中国回收钴的区块链项目。沃尔沃在一份邮件中表示,“在2个月内,我们追踪了从中国一家回收工厂到沃尔沃汽车浙江分公司的钴,目标是整个过程要完全透明且可追溯”。据悉,该区块链技术由英国区块链专家Circulor利用美国甲骨文公司的技术开发,预计将于今年广泛进行推广。

  ■赋予真正意义的汽车共享

  目前,共享经济由于运营成本较高,汽车共享服务仅局限于少数主要城市,无法大范围推广。汽车清洁、维护和交付都承包给第三方,由第三方通过传统方式(电话、电子邮件和电子表格)管理关键任务和工作,此类过程涉及人员众多、成本高昂而且容易产生人为错误。

  有了区块链技术,可以消除网约车平台这个“中心化”的调度中心,使乘客和驾驶员们直接点对点沟通匹配,增加汽车与乘客之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消费者可以在需要使用共享汽车时,通过智能合约支付定金后直接车开走,使用完毕后同样通过智能合约支付费用和拿回押金。消费者的租赁行为在区块链信息平台进行认证并实时更新,简化了租赁流程,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共享经济”。

  据悉,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Canoo正在研发面向共享出行服务的区块链技术,借助安全的数据来帮助用户实现个性化出行。Canoo首席出行官Karl-Thomas Neuman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共享出行基于互联网,如手机端叫车、手机付款等都是通过手机App实现,但这存在一个问题,这些手机端的密钥并不打通。从发展角度看,我们认为市场需要一款整合的App,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取车、乘车、付款等。这种应用技术就是区块链,我们现在从这个角度切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小结:

  消费者是推动汽车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因此问题不在于出行方式是否会发生变革,而是何时发生变革。区块链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可以打通整个汽车行业体系的任督二脉。但目前真正落地并产生社会效益的区块链项目很少,区块链还处于婴幼儿时期,呈现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好比汽车出现之前的马车一样,虽然已经具备车的雏形,但是依然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

  今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也纷纷针对区块链这一热门话题发表了看法。总的来看,他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本身没有坏处,只是不要借技术名义和噱头来进行炒作。因此,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单靠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宗旨还远远不够。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免责声明

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