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产业化升级:没捷径,只能依靠技术

2019-10-14 19:47:5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张景阳

路 霞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即将进入冬季,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期的库伦苏木,牧民们不再像往年一样为过冬的牧草而发愁。近几年来,在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当地牧草的来源已经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和充足供应,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发展中。

库伦苏木是该旗唯一的纯牧业苏木。第一嘎查位于苏木东北部,属半干旱草原,辖区人均草场面积小,因过度载畜,草场退化严重,牧业发展受到限制,牧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四年前,全嘎查常住户96户2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55人。

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后,乌兰察布决定组建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队发展牧草业加工,以解决牧民饲草料短缺问题为切入点,以技术深度服务农牧业产业,带动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补齐制约嘎查发展短板。

技术推广实现资源就地取材

“‘扶贫先扶志’,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技术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主动挖掘自身动力,发展当地集体经济,从而带动贫困户发展。”科技扶贫工作队带头人、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杨俊峰说。

库伦苏木属于纯牧区,往南相邻的乡镇都是农业经济区,主要以玉米、黄芪、蒙菊和葵花等农作物为主,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残留物非常多,农民基本上每年在秋收后春耕前将大量作物秸秆就地焚烧,造成危害和环境污染。

而对于牧区来说,这些秸秆却是很好的精饲料。库伦苏木的牧民们进入冬季后因饲草料不足,需大量外运。相邻农区的作物秸秆资源却得不到共享,究其原因是农作物附属人工收集费事费工,且收集粉碎存储是个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扶贫工作队于2018年8月为嘎查成立了集体经济,注册了察哈尔右翼中旗玛拉沁农牧业机械服务中心。以当地秸秆、柠条为原料,引进先进设备,共投入三十多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打草机、深松犁等设备,将丢弃的秸秆转化成牧区所需要的优质饲草料,解决了当地牧民冬季抗灾的牲畜饲草料问题。

杨俊峰介绍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就地取材,成本低、效率高,结合乌兰察布的实际,我们正在向全市推开这种模式。”

技术应用实现农牧产业升级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牧区牧民剪羊毛的季节,针对剪羊毛季节缺乏劳力的情况,工作队免费给库伦苏木一嘎查牧民提供十台自动剪羊毛机,并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指导。剪一只羊由原来二十多分钟缩短到仅需几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杨俊峰说:“几台机器看似简单,但应用到较为落后又急需技术的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

扶贫工作队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规模很大的牧业合作社在饲养牲畜时,还用传统落后的饲养方法,基本上是‘吃上踩下’,造成大量饲草浪费,而且牲畜的营养吸收也不全面。针对这个问题,工作队依托技术,为其定位了实现机械化喂养和机械化药浴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库伦苏木查高腰海浩特牧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一条机械化饲喂生产线,经过安装与调试并进行系统化培训,今年春天已投入运行,效果非常好。我们还免费为贫困户牧民提供了30套饲草料粉碎机,解决他们秸秆整喂浪费问题,节省了草料成本。

“如果说农牧业产业化升级有捷径可走的话,那么这个捷径,只能是依靠技术。”杨俊峰总结说。

技术服务助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2018年,嘎查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10万元。2019年,集体经济继续发展壮大,购置液压翻转犁、秸秆还田机等设备,今年4月-5月,为周边贫困户耕地3300亩,粑地2700亩,秸秆还田460亩,实现纯收入5.8万元,贫困户享受补贴(减少支出)1.7万元。今年7月申请柠条平茬任务1万亩,土地深松6000亩,购置平茬青贮一体机1台。预计今年集体经济可实现纯收入30余万元。

杨俊峰介绍说,这种模式使农牧民互补发展,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下一步争取在库伦苏木建设一座储量在万吨级的饲草储备库和一支高效、先进的农牧业机械化服务队伍,为周边所能覆盖的农村和牧区服务,让农牧民从春耕到秋收享受“一站式”服务,真正成为一支永远不走的科技扶贫驻村工作队,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科技新闻传播、科技知识普及 - 中国科技新闻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kjxw001)及微博(中国科技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推荐阅读
已加载全部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